巾帼风采

巾帼风采|张仕慧:勤劳指尖编织甜蜜生活
时间:2021年02月03日 信息来源:铜仁妹妹仔 作者:铜仁市妇联 浏览量:

在风光秀丽的龙川河畔方圆百里仡村侗寨,大屯村人张仕慧的名气很响,被乡亲们传为美谈;但她的勤劳持家、贤淑孝道的嘉言懿行更是成为周边地区人们的效仿楷模。

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副书记张仕慧一家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巾帼风采|张仕慧:勤劳指尖编织甜蜜生活

张仕慧十分珍惜党和政府给予她和这个家庭的各种荣誉奖证,陈列柜上各类奖状证书有序摆放,整洁耀眼。

手捧证书,自小在佛顶山麓偏僻小村生活长大,至今仍然在这片土地上带领乡亲勤俭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张仕慧露出了激动的笑容:“这是对我们村里精神文明建设的认同,也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是坚定了我与村里人创业致富的信心!”

张仕慧在人生不确定性的缤纷河流中,倔强地扬起与命运抗争的脸庞,艰苦奋斗,不惧挫折,从1987年嫁到丈夫邓明友家那一天起,凭借一股子不服输、不认输、不肯输的坚强性格和果敢精神,始终不向厄境低头。30多载创业路上,她含泪苦撑,耐心求教,诚信经营,硬是从诸多不确定性中挖掘创造价值的可能,并获得了成功,硬是把一个过去“一贫如洗”、“一穷二白”的贫寒家庭变成了富裕幸福之家、和谐温馨之家、文明楷模之家。张仕慧不甘贫穷、乐观奋进的坚强态度感染了更多的人们,更是成为年轻创业者学习的榜样,带动着更多的乡亲邻里向着美好生活的彼岸大步向前。

“只要认准目标,能吃苦,有恒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仕慧的这句口头禅,如今已成为周边村寨人家教育子女成长、治家兴业的一道标尺。

无怨无悔,坚持和丈夫守望相助苦刨苦干,一腔真爱把一个“贫穷之家”建成美满温馨之家。

山村冬日的阳光在张仕慧身上打出一片剪影,谈起过去老人生病卧床、弟妹子女幼小、家贫如洗的那段日子,她脸上的表情瞬间就让在场人难以捉摸。回忆起那一段苦难时光,张仕慧眼角泛起了泪花。

张仕慧幼时,母亲就离世了,家里姊妹多,14岁就辍学的张仕慧,不得不撑起生活的重担。1987年,22岁的张仕慧嫁到邻村丁长屯组邓家为长媳,公公婆婆身体欠佳,丈夫邓明友还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年幼,张仕慧自然承担起了别一样“母亲”的繁重责任。负责家里的债务负担,负责弟妹的学习、婚娶等一切事宜。

巾帼风采|张仕慧:勤劳指尖编织甜蜜生活

每天一大早,张仕慧就会走进竹编生产车间清理、分类。

当时,一家人挤在一座旧房子里(一个通间)。弟弟结婚时,张仕慧夫妇就得搬到楼上住,另铺地铺。若有亲戚来家里,无地可睡。

丈夫邓明友会木匠活,通常是年初出门,年底回家。张仕慧笑盈盈地说:“成家以来,丈夫在外挣到的每一分钱,都要交到我这里。”

父亲邓光华患病卧床6年,张仕慧将就一个简易铺卷,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不论严寒酷暑,数年如一日,坚持替老人擦洗身子,给老人做爱吃的菜饭,一天再累也要陪老人说说话儿,拉拉家常。老人总是说:“这个穷家庭,都是仕慧辛苦做好的!”

家里人都说,30多年里,邓家整个大家庭的担子都是张仕慧在担着。张仕慧说:“我一直就是一个心愿,希望各家各户都好起来,这样才是幸福之家!”

丈夫邓明友1964年出生,生肖属相“龙”。张仕慧生肖属“蛇”。“他才是第一把手!”张仕慧风趣地说。

“她样样都好,就是脾气有点犟!”谈起张仕慧,邓明友总是乐呵呵的,这位憨厚的农村汉子,做了一辈子的木匠,虽然不善言表,却默默地爱着自己的妻子。

眼下,78岁的母亲徐学伟身心健康,颐养天年。女儿邓楠从中央财经大学毕业后,现在北京工作;儿子邓凯从凯里学院毕业后,现在贵阳市电信局工作。

巾帼风采|张仕慧:勤劳指尖编织甜蜜生活

张仕慧、邓明友夫妇俩向记者介绍勤劳持家、艰苦创业的来路故事。

一个当时在村里都算得上最穷的众口之家,在张仕慧的苦心、耐心、精心、诚心操持下,生活过得艰苦,确是有序。一家人相亲相爱、和睦团结,苦日子过成了好日子。张仕慧贤惠善诚、敬老爱幼的家风美德,如今在当地悄悄地影响着不少家庭。

省、市、县总工会特别策划制作的“张仕慧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一边是“竹编工艺品”展示柜,有长寿簸、小背篓、小提篮等50多个品种;一边是贵州省文明家庭、贵州省五一劳动奖、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优秀妇女工作者...荣誉证书、奖章陈列专柜。“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证书静静地摆放在那里,见证着张仕慧嫁到邓家后的风风火火30年创业兴业岁月,无声地讲述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个动人的故事与永恒的话题。

从文化不高的“土人才”到美名远扬的“乡村勤劳致富达人”,张仕慧带领乡亲共酿甜蜜生活。

在生态优美的龙川河畔连绵茶山之间,坐落着古朴宁静的大屯村。

在村里行走,跃入眼帘的是一片诗意景致——青山滴翠,牛羊悠闲,溪流潺潺,茶香弥漫。整洁宽畅的硬化村道,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花香四溢的农家院落,翠绿流淌的岭岗田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让这个高原上的村落透逸着浓浓的乡愁。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闻名遐迩的贫困村寨。当年,为了家庭生存,必须与贫穷斗争、抗争,这或许正是张仕慧依靠不懈奋斗和顽强拼搏的源泉。

巾帼风采|张仕慧:勤劳指尖编织甜蜜生活

张仕慧劳模创新工作室陈列的一件件竹编工艺品。

嫁到邓家后的第5年,有一天,女儿邓楠一句“妈妈,我捡到的西瓜皮吃起来好甜啊!”这一瞬间,深深刺痛了张仕慧的心,还是因为“穷”啊!

那些年,大屯村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张仕慧从远教站点借来实用技术光盘学习西瓜种植技术,在自家的地里种上西瓜,一是为儿女们“饱果腹”,满足儿女们的味蕾;二是也能拿出去卖一点。这让张仕慧自此尝到了做生意的点点甜头。

作为生活在西部贫困地区武陵山区腹地的传统农家,张仕慧一家当然脱不了靠天靠地吃饭的困窘。

1996年的冬天,张仕慧在地里翻土,准备种植西瓜。她看见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寒风中放牛,随即半开玩笑似的让老人把牛卖给她犁土,老人一口答应。

“当时我用800块钱买了老人家的两头耕牛,后面一个‘牛生意人’就出1300块钱买我的牛。”张仕慧说,十几天就赚了400多块钱,何不把牛“转手”呢?就这样,张仕慧的牛圈里有了两头、五头牛。

2000年,张仕慧贷款2万元购买12头小肉牛饲养,获利3万余元。

2009年,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改善养殖环境,张仕慧向亲戚朋友筹款5万余元,建立起“大屯村张仕慧养殖场”,种了25亩草,养了80头肉牛,当年一共出栏50头牛,年利润达10万余元。

张仕慧不仅自己种自己养,还与周围群众分享经验,传授西瓜种植技术、肉牛养殖技术。她以“耕牛代养”的模式,把小牛发放给周边的群众,让他们在利用牛耕地的同时,以“三七开”的方式,将育肥增收利润的70%分给代养户,带动周边10几户人家年增收达2万多元,养牛走上脱贫致富路。2011年,张仕慧的肉牛年出栏数达到112头,收入60多万元,赢利20万元。

“养牛能人”张仕慧的名字传遍了十里八村,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纷纷回乡,发展肉牛养殖。

后来,张仕慧种植竹荪菌,两年亏空30多万,邓明友虽打些“嘴仗”,也还是默默地挑起扁担,起早摸黑地开辟基地。

巾帼风采|张仕慧:勤劳指尖编织甜蜜生活

张仕慧劳模创新工作室陈列的一件件竹编工艺品。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贵州省农科院和石阡县林业局等部门帮助下,张仕慧的林下种植竹荪菌试验成功,种植的40多亩竹荪菌创收24万元。

成功后的张仕慧并没有“私藏”技术,花桥、五德、中坝等乡镇人们来“取经”,张仕慧毫无保留的“送宝”。现石阡县竹荪菌种植面积达170多亩,带动100多人就业,贫困群众户均增收1.5万余元。

在张仕慧的无私带引下,自2014年以来,大屯村先后涌现出祝光明、祝运江、王云华、熊峰等20多位创业能手,产业涉及蔬菜、水果、稻田鱼、牛蛙、蜂蜜...

“在我的创业路上,有艰辛,有泪水,有委屈,但我有一个和谐的家庭,乡亲们和我一起奋斗,日子越过越好,所有的苦和泪又算得了什么呢!”张仕慧说。

让竹编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活力,薪火相传。张仕慧一边创新传承故事,一边带领乡亲们用指尖编织幸福。

最初,在不少乡亲们看来,张仕慧带着村里的老人重搞竹编工艺,只是为了帮助他们找一点日常的“零花钱”。而到今天,在生意越来越好的同时,更是让传统竹编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活力,得以赓续。

“大冬天的,村里的老人一大早背着编好的竹篓去赶场,晚上回来还是背着那些竹篓,空有竹编技术却无销售门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张仕慧说,那些老人都是自己的叔叔伯伯,我希望能做些事去帮助他们,他们出劳力出技术,日常的“零花钱”也能够解决了。

而早在2012年,大屯村所在的石阡县龙塘镇万亩省级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逐步壮大,采茶需求旺盛,张仕慧了解到石阡县各大茶叶加工厂需要大量的簸箕等竹编制品,而采茶器具大多只能从外面购买,随即萌生了开竹编厂的想法。

巾帼风采|张仕慧:勤劳指尖编织甜蜜生活

张仕慧竹编工艺品公司让乡亲们在家门口上班,带富了一方乡亲,激活了传统技艺产业。

2013年,张仕慧在福建考察中发现,竹编厂的边角料可以变废为宝做成竹荪菌,让她看到了更大的商机。

“竹编师傅们有活干有钱挣,茶农们的采茶工具也迎刃而解了,这不是两全其美!”经不住张仕慧再三磋磨,丈夫邓明友同意将数年来的积蓄30万元买来破竹机、打节机、起层机、打磨机等设备,建起了慧萍竹韵编织厂。

动员村里的老人,四处去找篾匠,费劲周折。一年下来,大师傅每月能领到2500元固定工资,在家照看孩子的老人、妇女学徒每月能够领到2000元工资。

巾帼风采|张仕慧:勤劳指尖编织甜蜜生活

张仕慧竹编工艺品加工厂不仅让村里老人们“腰包了多了零花钱”,更是让老年人、妇女同志重拾传统技艺,留住了民族民间文化,留下了浓浓的乡愁。

一传十、十传百,周边中坝、五德等乡镇的篾匠慕名而来,竹编加工厂发展越来越壮大。到了2017年,张仕慧的竹编厂已带动35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农村篾匠实现就业,竹编制品远销湖南、四川、仁怀茅台酒厂、洞藏青酒厂等周边省市,篾匠平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我人老了,就会一点编织技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当然开心了。”81岁的编竹师傅邓光福笑呵呵的说道。

2019年,张仕慧的慧萍竹韵编织厂收入达到63万元,在让村民增收致富同时,她也越来越有信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2020年,张仕慧当选为大屯村党支部副书记。

“我家走上了富裕路,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助。现在,我也有能力去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人!”在张仕慧心里,个人致富和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她的心愿就是:在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致富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产品市场,让传统古老竹编技艺成为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