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新市民·追梦桥】铜仁市妇联:做搬迁妇女的贴心“娘家人”
时间:2020年06月02日 信息来源:贵州省妇联 作者:铜仁市妇联 浏览量:

迎着夏天的朝阳,走进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AI豆计划”人工智能产业扶贫孵化空间,29岁的陈霞熟练地点击鼠标,用一个矩形框选中图片中需要的部分,并做好关键信息标注,从而让复杂环境中的图片细节更加智能地被识别出来,这是她每天都要完成的“AI标注”工作。


  所谓“AI标注”,就是AI机器在变聪明之前,需要学习和认知,这个过程必须有“老师”来培育、训练机器模型,消化吸收海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而像陈霞这样的AI标注员,就是机器背后的“人工智能培育师”。


  陈霞是铜仁市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旺家花园社区搬迁群众,2018年一家四口从印江搬迁到旺家花园社区,为了照顾上学的孩子,她决定留在当地务工。

【新市民·追梦桥】铜仁市妇联:做搬迁妇女的贴心“娘家人”

“刚搬过来的时候担心就业问题,后来听说这里有公司可以上班便过来应聘了。我是第一批参与培训的学员,经过10天左右学习,顺利通过了考评测试,成为一名‘AI培育师’,随着技术的不断熟练,现在一个月能挣7000多元”。陈霞说。


 挪穷窝,斩穷根像陈霞一样,铜仁目前已有29.33万人搬迁至城镇,其中一半是妇女。如今,动员群众搬迁早已不是什么难事儿。搬迁后,如何实现“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逐渐成为各地思考的主要问题。


  围绕这些“考题”,铜仁市妇联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工青妇组织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方案》,结合工作实际,在全市14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坚持党建带妇建,凝聚巾帼力量,用心用情用力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服好务、解难事、办实事,让搬迁妇女在安置点迎来了属于她们的幸福生活。

【新市民·追梦桥】铜仁市妇联:做搬迁妇女的贴心“娘家人”

确保工作举措落实。铜仁市妇联联合市生态移民局下发了关于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强妇建·助发展”工作和示范点建设有关文件,有序有力推动工作落实,去年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368万元,;组织开展“新市民·追梦桥——贴心娘家人·温润移民家”行动,围绕搭“五桥”建“五家”,以“五个三”为抓手推动工作落实。


  加强组织阵地建设。挂牌成立126个“新市民·追梦桥”妇联工作站,着力创建政治型、先进型、群众型、服务型、创新型、公益型的“六型组织”,彰显妇联组织作用;加强妇女之家建设,顺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妇女群众就业、生活、聚集方式因搬迁带来变化的新情况,争取了70余万元资金在安置点新建妇女之家23个,计划今年再争取20个“妇女之家”项目资金60万元。


  扩宽妇女就业渠道。已向省妇联争取巧手脱贫基地、脱贫示范基地、锦绣计划培训项目资金41万元,全部安排在搬迁安置点;联合扶贫、人社等部门共同举办“锦绣女、家政女、持家女”培训,今年计划培训4200人次;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支持各区县家政企业加盟“黔灵女”家政服务品牌,并给予每家加盟店4万元的项目补助,带动全市5000多人从事家政服务业。


【新市民·追梦桥】铜仁市妇联:做搬迁妇女的贴心“娘家人”


加强暖心关爱力度。今年已安排“花蜜行动”公益金15万元用于沿河县300名贫困儿童救助;开展“国奶扶贫”工程,资助婴幼儿11.8万人次57.7万桶,资助金额达1.23亿元,每年能为搬迁户减少经济支出6000-10000余元;开展妇女儿童维权活动,用好12338妇女维权热线,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邀请广场舞老师到安置点组建成立文艺队教授广场舞,丰富妇女精神文化生活。


  “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过上这样好的生活,楼下就有商店、卫生室,还能就近找份工作赚钱,日子过得越来越好。”50多岁的江口县搬迁群众冉启凤说。


  “我们以基层妇联组织为载体,通过搭‘五桥’建‘五家’,全力服务安置点妇女儿童,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铜仁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罗秀红说,妇联组织就是要积极为妇女群众服好务、办实事、做好事,让她们走到哪里都能想到并且找到“娘家人”,鼓励她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如今,“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搬迁安置点妇女群众带来了文化、科技、医疗、教育、法律等服务套餐,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丰富了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加速了“新市民”的养成,绘就了一幅和谐融洽的基层治理美丽画卷。


  下一步,铜仁市妇联将紧扣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按照“新市民·追梦桥”专班工作要求,聚焦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妇联所能,发挥妇女“两个独特优势”,将项目、资金、服务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倾斜,真情实意服务于搬迁群众,切实增强搬迁妇女儿童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