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开展以来,印江自治县积极思考,创新方法,主动作为,以“妇建”为抓手,开展“新市民追梦桥”工程。
兴民安置点位于印江县峨岭街道,是为印江最大移民安置小区,有搬迁群众1918户8679人,妇女2100余人,儿童1500余人。
面对如此大的搬迁社区,如此多搬迁群众,如何联系管理好妇女儿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妇联在兴民易地扶贫搬迁点挂牌设立了印江县“新市民·追梦桥”妇联工作站,将安排专人驻点开展工作。
在管理方面实行“村民自治”,妇联指导的方式,从搬迁妇女群众中推选一名妇联主席,一名副主席,三名执委。
“我将不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发挥好我在县妇联和社区妇女群众中桥梁的作用,把妇女儿童的需求传达给县妇联,把党和政府的好声音传达给群众,发挥妇联在妇女群众中的作用,维护好妇女儿童的权益。”兴民社区妇联主席瞿永婵。
进了城,一直从事传统务农的群众找不到事做。没事做,没收入,群众的心稳不下,易引起社会不和谐。
为促使搬迁群众“稳的住”,县妇联充分发挥“联”的作用,整合各类资源,搭建群众就业“致富桥”。
联合县女企业家协会,在兴民社区和普同村安置点举办2场现场招聘活动,提供手工、家政、餐饮等300余个就业岗位,100余名搬迁群众成功与企业达成用工需求。
“因为疫情影响,我们很多企业复工了,但是招不到人,企业无法正常开展经营,正值没头绪的时候,妇联主动联系我们,举办招聘会,解决我们的燃眉之急。”县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刘秀萍。
“我找到工作了,做家政的,一个月有2千多块,上班前要培训,以后做的长做的好的话,工资可能有4、5千块。”应聘到工作的搬迁群众张来英向家里人报喜。
巾帼行动,圆梦助学“连心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
·····普同村搬迁点儿童之家传出朗朗读书声。
“搬迁来的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缺少监护人指导作业,他们往往想学学不懂,久而久之成绩自然下滑。今天,我向小朋友分享国学《论语》,希望他们对精粹国学有所了解,明白古人的智慧,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印江县妇联代春燕。
搬迁来的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或者监护人文化不高,搬迁来的儿童跟不上学校的节奏,学习成绩不理想,家庭作业不会做。
针对这一问题,印江县妇联、团县委、党研室联合支部利用支部活动日、志愿者活动进入移民搬迁点开展辅导儿童作业、教学上课等活动;联合印江一中、印江中学,在课余时间安排中学生到普同搬迁点和兴民社区开展志愿活动,解决搬迁群众教育孩子问题,帮助搬迁儿童学有学堂,学有所长。
理论宣传,思想引领“感恩桥”
“小楼房,生活妙。厨余垃圾,桶里倒。讲卫生,勤打扫,美好生活人欢笑。你一句,我一句,邻里关系笑哈哈。”
“家庭暴力不能忍,家庭暴力不只是动手打人,言语侮辱、冷暴力也是家庭暴力,如若家庭成员有暴力倾向,一定要勇敢站出来,到妇联反映,维护自身的权益。”
······
疫情期间的晴朗天,妇联在普同村易扶点和兴民社区开展宣传活动。
进了城,原先几十年的农村生活习惯和城里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大门一关,少了串门,缺少人情味。大多数搬迁群众进城生活不适应,针对这一问题,县妇联走进搬迁社区,开展生活常识、妇儿维权、法律法规、疫情防控等知识宣传;与搬迁群众摆农门阵、话家常,通过最贴切群众的方式增强搬迁群众的融入感,提高主人公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搬迁群众的娱乐活动较少,妇联聘请县民间文艺队到普同村移民搬迁点教搬迁群众跳广场舞,增加群众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
“我们将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聚焦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妇联所能,按照“五抓五建”的工作思路,开展好‘新市民 追梦桥’工程,使搬迁群众从农民变市民,共享美好新生活。”印江县妇联主席石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