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记者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团结街道杨柳池村采访,87岁的贫困户王玉英看到记者就哭,了解后才知道,原来王奶奶是把记者当成驻村干部了。
“看到你们来看我,我很高兴,我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来没有遇见过像你们这样的好人啊。”王玉英对记者说。
村里群众告诉记者,王玉英是个苦难人,好多年前丈夫和唯一的一个儿子先后去世,自己又摔倒导致腿脚残疾,因与媳妇相处不来,就一个人住在破漏的老屋,生活十分艰难。
去年4月,街道办安排扶贫干部进村,在结对帮扶干部的细心照顾和帮助下,王玉英的居住、生活、身体以及和媳妇的关系都得到了全面改善,每次有干部来看她,老人就忍不住要流泪。
村民的介绍,让记者对沿河团结街道的扶贫干部充满了崇敬,决定走访王玉英老人的帮扶干部。
杨柳池村地属贵州极贫县——沿河团结街道,处在乌江边的半坡,村里地势陡峭,土地贫瘠,村民生活十分贫困。
2018年4月,团结街道职工刘碧霞被派到杨柳池村扶贫,帮扶4户贫困家庭,王玉英老人就是她的帮扶对象。
在刘碧霞的精心帮扶下,1户贫困家庭已脱贫出列,另外3户贫困家庭的居住和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变。
真情帮扶,大爱温暖贫困老人心
王玉英共有四个子女,儿子多年前去世了,三个女儿已出嫁在外。因长期患病行动不方便,王玉英生活不能正常自理。面对这样一位空巢老人,刘碧霞就象对待自己母亲一样照顾着她。
“我看到她那么大的年纪,生活困难无助,我心里就难受,无论严寒烈暑我都经常去看她,为她买一些平常生活用品,帮助打理房间和个人卫生,有病帮她求医买药,安排住院治疗……”刘碧霞告诉记者。
据村民讲,王玉英与几个女儿的关系不好,刘碧霞打听到她女儿都在外地打工,就经常电话联系她的,反馈王玉英的生活身体情况,劝说她们要搞好母女关系,尽到子女的孝道与责任,让母亲安度晚年。
在刘碧霞的耐心劝导下,几个女儿与母亲的关系得到了改善,这是王玉英最感动最开心的事。
因王玉英双腿经常疼痛,不能行走,刘碧霞就联系沿河县人民医院送她去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恰逢老人生日,因女儿都在外,刘碧霞就买了蛋糕在医院陪王玉英过生日,热心不仅感动了老人,也感动了在场医生。
王玉英的住房多年没有检修,不仅破落,而且不安全。2018年刘碧霞帮助向上级争取,解决了3.5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帮助重新修了一栋砖房,让老人告别了旧屋,住进了新房,解决了居住的安全问题。
平时刘碧霞经常去看王玉英,给她买米、面条、水果和食用油,帮她洗头洗衣服,这让老人也产生了许多牵挂。
由于刘碧霞工作繁忙,有几天没有去看她,王玉英就念叨念叨向驻村其他干部打听刘碧霞工作生活好不好。
爱心帮助,贫困姐弟重燃新希望
田燕、田永聪姐弟俩,也是刘碧霞的帮扶对象,姐弟俩两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他乡,留下姐弟俩随着年迈的爷爷生活,家里的顶梁柱榻了,没有劳动力,爷孙三人生活十分艰难。
由于没有大人照顾,姐弟俩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尤其是弟弟田永聪,经常是一边上学一边在社会上闲逛,对人生和未来没有目标没有梦想。
进村帮扶,看到那种情况,刘碧霞心中很是纠结,产生同情的同时,更感自己责任重大。
“我要让这对孩子走出困难,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不仅是帮扶工作,也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刘碧霞说,当初刚走进这个家庭,就感到肩上压力和责任之重。
姐弟俩由于长期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更不爱与人沟通。刘碧霞就三天两头往她们家跑,像对自己子女一样,给她们买生活用品、买衣服、买学习用具,经常抽空带她们到县城吃饭,和城里的孩子交流,开导她们要增强信心,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姐姐田燕在铜仁职院上学,刘碧霞就经常与她保持电话联系,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弟弟田永聪在沿河四中读书,刘碧霞坚持每周去学校看望他一次,不定期去找班主任了解他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思想上遇到问题就耐心开导,生活遇到困难就帮助解决。
2018年,田永聪初中毕业,产生了弃学的念头,知道情况后,刘碧霞立即找到他:你还小,才十五六岁,正是求知的好时候,只要你好好读书学技术,一切困难我帮助解决。经过反复做工作,孩子终于报名上了职校。
如今,姐姐田燕已从铜仁职院毕业,在沿河县人民医院实习。弟弟田永聪正在沿河职校学习汽车维修。
自从母亲改嫁到重庆后,姐弟与母亲的关系就一直不好,刘碧霞了解情况后,多次细心开导:母亲生你们不容易,要以感恩的心态去待她,做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
趁着假期,刘碧霞带着姐弟俩到母亲改嫁的家庭去看望孩子的母亲,经过耐心引导,母子母女三人和好如一家。
刘碧霞见孩子的母亲患风湿病多年,手脚不便,不能行走,痛苦难耐,经多方打听,到贵州省人民医院找专家购买特效药,帮她解决病痛。每次带药到沿河,刘碧霞就要亲自送去,有时还带着两个孩子一起送药去。
刘碧霞的爱心帮扶,感动了母亲,教育了孩子,当地村民也为之感动,都说这妹子心好,从贵州帮扶帮到重庆来了,真是这个患难家庭的大恩人啊……。
热心扶贫,贫困对象千里寄感恩
田贵华,也是刘碧霞的帮扶对象,今年47岁,由于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行走不方便,至今未结婚成家。以前和母亲一起生活,2017年母亲患病去世后,现就他一个住在老屋里。
由于守在家里找不到钱,田贵华就跟着村民去福建莆田打工去了,在一家啤酒厂上班。
刘碧霞向田贵华的二嫂了解田贵华的危房情况
刘碧霞进村后,就找他的亲人要到了田贵华的电话,了解他在外打工的情况。
田贵华的房屋由于长期没修,成了危房,需要改造,刘碧霞帮助争取到危改资金后,就打电话通知他回来修房子。田贵华却说自己腿不方便,没有劳力,坚决不回来建房。
后来,刘碧霞又电话找田贵华耐心做工作,说不回来修建也行,就由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帮助找施工人员进行维修,田贵华同意了。
根据帮扶工作的要求,贫困户要办理“一折通”卡,需要田贵华亲自回家照相签字录入信息。
刘碧霞通知田贵华时,他说没有车费,不想回来。最后刘碧霞自己花800多元钱帮助解决了路费,他才回来办理。
就这样,刘碧霞的热心帮扶,很让田贵华感动。有一次,田贵华在电话中说:刘同志,不知怎么感谢你才好啊,我原来是不想回来了,你这么好的人不仅不嫌弃,反而还耐烦地帮助我,目前我收入低,没有什么可报答你的,就买点小礼物寄给你以表心意。
田贵华的二嫂冉友珍告诉记者,刘碧霞坚决没有让田贵华寄礼物,而且还在为他的事跑来跑去。
刘碧霞的帮扶对象田贵福,虽已脱贫出列,但刘碧霞每次到村里走访,都要去看望他们。有一次,知道他们二老手机坏了,无法与在外务工的儿子联系,刘碧霞就给他们购买了一部手机,方便他们与子女通电话,让俩老口感恩不尽。
采访中,在村里遇到了团结街道派驻该村扶贫的第一书记田增久,他告诉记者,刘碧霞的工资并不高,还经常自己出钱帮助贫困户购买东西和解决很多困难。
“虽然她是个女生,在城里长大,在城里工作和生活,但进村开展帮扶工作,从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她真心扶贫、热心待人、耐心助人,为我们驻村扶贫干部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田增久说。
采访结束,记者从山上沿着崎岖的乡村公路下到乌江边,恰逢夕阳西下,放眼望去,一道霞光映照在碧绿的乌江上,使大山中的沿河江城显得格外美丽和动人……